By Judith Lin Sullivan

大家來讀阿含經

Written By: judith - Dec• 04•13

數千年來漢傳佛教修道者多﹐證道者少﹐因為大乘系統龐大﹐眾生兜來兜去﹐很難理出頭緒﹐更有言﹕成佛需要經三大阿僧祇結(數億年)﹐這除了把佛神化外﹐也意味著﹕佛陀為我們開示的解脫道離眾生很遙遠﹐其實就跟畫大餅差不多。

我們若追溯佛陀的時代﹐修道者有限﹐證道者的比例卻不低(據聞約有400到500個弟子證得阿羅漢果)﹐那是否表示佛陀是個好老師﹐教導有方﹖但今天他的語錄﹐原始佛典四部阿含(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乃是在佛陀滅度後一﹑兩百年期間內集結成的﹐卻被歸類為小乘經典﹐故在坊間很難找到四部阿含的書﹐這好像基本的教科書被遺忘﹐大家只看參考書一樣﹐是有點捨本逐末了。

若不了解為何阿含經在漢傳佛教中未被重視﹐可先研究一下佛教史﹐早期印度佛教傳到鄰近各國﹐在西域受到希臘﹑羅馬﹑波斯﹑及中國等外來文化的衝擊﹐發生了質變與量變﹐後再傳到中國﹐唯在緬甸﹑泰國﹑斯裡蘭卡﹐因為被高山(喜馬拉雅山)或海水阻隔﹐至今仍保有原始的風貌﹐這些地區的大乘經典則很少。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初期大乘經典是在佛陀滅後四百年期間才慢慢結集出來的 ﹐玄奘至印度取經是在佛滅後1150年﹐其實未取到原始的佛陀教科書﹐只有瑜伽師地論裡面可看到一些阿含經的影子﹐但亦不被重視。

研讀了阿含經後﹐會發現佛陀的教導解脫道相當的深入淺出﹐不難理解並可修可證﹐有完整的一套修行系統。

首先修行者有一個觀念要厘清﹐實修實證的路才能筆直通達﹐不走入岔路。即所有修行的法門都是一種工具﹐根據眾生的慧根﹐各取所需﹐例如打坐﹑念佛﹑誦經﹑拜懺等都是為了達到定﹐心沉澱下來才能深觀﹐觀是為了開悟﹐即明白宇宙的真理實相﹐斷無明﹐多一分定力﹐則多一分觀的深度。故修行者不須在法門上爭長短﹐甚至一頭栽入﹐把法門當成修行的宗旨。

其次﹐盡信書不如無書﹐只要是人寫的﹐難免有主觀﹑偏執﹑籠統的問題﹐即不能照單全收﹐讀者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佛書更是在翻譯與流傳的過程中﹐被加料﹑變造﹑誤解﹑扭曲的很多﹐各宗派更可能為了吸收信徒﹐即以市場為導向﹐投世俗之所好﹐因循苟同﹐順應潮流﹐而添加其它不同的觀點﹐所以矛盾難免﹐唯有讀通了﹐才能辨別出這些﹐去蕪存菁﹐擷取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此外﹐漢傳佛教與原始佛法的主要差異﹕
多數的佛教徒把修行解脫道看成是小乘的自了漢﹐而為善積德才是菩薩道。中阿含經﹕是為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 。。。解脫輾轉具成。意思是﹕先為善﹐積福德﹐才可能修行解脫道。為善積德是指人天善法﹐累積善根﹑福德﹑因緣﹐才有修行的條件﹐包括今人稱的“有閒階級”。對照原始佛法﹐為善積德作為修行的準備﹐而不是以為善積德為目標﹐並且不了解要證初果﹐一定要先有慈悲心﹐袪除身見(ego)﹐也不明白解脫者既已證無我﹑無我所(屬於我的一切)﹐必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怎會只是自了漢。

有實修經驗的人﹐必然都能體會﹐習性是最難對治的﹐就算能把習性袪除了﹐除非能夠完全出離我﹐到達出世間的證果﹐否則修行都還在 “以有我對治我執與我慢” 的過程中﹐就像自己坐在椅子上﹐又想把椅子舉起來一樣。世間的“我”有主宰﹑常﹑一 (獨立存在) 的含義﹐出世間法才能超越我﹐達到我空﹐若以為小乘的羅漢只能證我空﹐不能證法空﹐而大乘的菩薩才能證法空﹐這是不了解前者的難度其實比後者高很多的﹐法空是見法後﹐不住法﹐即渡河後把竹筏放下了﹐我空是無為﹐即沒有自我在作意﹐與萬物合一的境界。
阿含經有講六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沒再分出第七(末那識)或第八識(阿賴耶識)﹔有講五蘊(或稱五陰)﹐即色﹑受﹑想﹑行﹑識﹐如果誤解人身是由五蘊組成﹐識就很容易被劃分出來﹐成為靈魂一類的單獨存在﹔也有講四大(或稱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是屬於色界的範圍﹐空﹑識是屬於無色界的範圍。有這麼多不同的識﹐雖然不易分清楚﹐但只要知道所有的有形﹑無形物﹐都屬無常法則﹐即不斷地變﹑變﹑變﹐又怎會執著阿賴耶識是 常 或 獨立存在 的一個東西呢﹖
是否有業障存在﹐如果有﹐又怎麼消除﹖說有或說沒有都可隨人意﹐心安才是重點﹐就好像有無轉世或前世是誰﹐於今生並無法改變什麼﹐只有好好珍惜今生才是重點。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